毕业生必须正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
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,会怎么办?辽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刚刚结束的网上调查表明:在1288名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,选择“不理想的工作也努力做好”占总调查人数的33.1% ,选择“继续寻找理想工作”的占31.9% ,选择“继续深造取得高学历”占15.3%,选择“参加技能培训增加能力”占13.6%,选择“进入毕业生实习基地”的占6.1% 。
什么是理想的工作,每个人的标准不同,看法不同,结果也不同。普遍认为专业对口、工作环境好、工资待遇高、发展前景好应属理想之工作。还有些人认为,机关、事业单位是最稳定的工作。不论理想工作是什么,初入社会的毕业生都很难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。特别是有些毕业生不清楚自己最适合做什么,在找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的流俗现象,使“理想”常被现实湮没,致使找到“理想的工作”很难。
从调查结果看,“继续寻找理想工作”的占近三分之一,排在第二位。怎么找理想工作?首先,要制订好自己的职业规划,要清楚自己所学专业与相近专业所对应职位是什么,这类职位多分布在什么企业中。其次,理想职位不能一次到位,就争取先进门,甘于从最底层做起,肯于吃苦,乐于吃苦。比如:学化工的,可以从试验员做起等等。第三,要安于寂寞,面对现实。找到一份与专业相近的工作不易,要守住阵地还须耐住寂寞,你可能同时要作一些琐碎的、单调的,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,不要抱怨,要在每一项工作中学习,获得不同经验,等待向高一层次职位发展。这样做对个人的成长极为有利。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那就向后退一步,先找一份能接受的“不理想的工作” 求生存。那种依然依靠父母供养,长期奔波在找工作的行列,高不成低不就的做法是不理智的、不现实的。
“不理想的工作也努力做好”占33.1% ,是比例最高的。说明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先解决自我生存问题,把眼前的工作努力做好。同时慢慢积累工作经验,发现自己的职业潜能,认清自己向往的理想工作的目标,把握时机调整努力的方向,可以说这是最积极最现实的办法。
“继续深造取得高学历”占15.3%,排在第三位。此种办法是就业的“缓兵之计”。毕业生出现的“啃老”一族,就是在父母的供养下复习备考,一年又一年,直到考上为止。学习充实自己,为就业提高砝码本无可厚非。但考试情况难于预料,没有人保证经过二—三年备考就一定能考中。如果不中,失去了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机会,也成为寄生在父母身边的人,是我们不提倡的。最好的办法是“不理想的工作也努力做好”,在工作的同时考取下一所高校,下苦功“继续深造取得高学历”。有关统计资料显示:2007年考研开始降温,研究生报考人数下滑,去年辽宁省报考2007年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为56737人,照比2006年报考的62720人减少了近6000人。
“参加技能培训增加能力”占13.6%,排第四位。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,考虑较多的是毕业生有没有本岗位的工作能力,多数毕业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,参加技能培训无疑能补充工作能力的缺失,增加了找到“理想工作”的筹码,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,建议毕业生多选择政府部门提供的技能培训,增长专业技能。
“进入毕业生实习基地”占6.1%,排在最后,说明毕业生实习基地没有被毕业生看好,或对实习基地还不熟悉。毕业生实习基地是政府为毕业生提供积累工作经验的特殊服务,对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特别实用。一是毕业生实习基地是政府人事部门联合当地企业主办的,其目的是帮助毕业生增加技术能力,促进毕业生尽快就业,是有组织地进行,具有权威性。二是实习基地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服务,尤其是对家庭“零就业”的毕业生。在实习期间还能得到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实习工资,它具有公益性。省人才中心自2005年以来,创建并推广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,为毕业生提供最直接的就业帮助,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工作内容与措施,推广相关市地经验与做法,部分市人事部门牵头,制定了财政补贴政策,有利推动了全省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。目前全省己建立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476家,提供5240多个实习岗位,有毕业生16200余人得到了培训,其中沈阳鼓风集团等7个企业,被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毕业生实习示范基地。毕业生可以求助各市人才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,获得参加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办法。
“继续深造取得高学历”、“进入毕业生实习基地”和“参加技能培训增加能力”三种方式,只是克服了原来就业的不利因素,增长了自身的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,为找到“理想工作”增加了筹码。如何处理找到“理想的工作”的问题,实际上是如何对待理想和现实的问题。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,每个人都要正确地树立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就业观,坚守理想,也要面对现实,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,脚踏实地的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理想,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。